从全国各大药市总体走势来看,一年中市场交易活跃的时间较短,趋向于平稳、清淡的时间较长。在上千个药材品种中,价格上升的品种屈指可数。当前中药材市场疲软有如下原因:
一、家种药材盲目发展,造成生产严重过剩。
随着社会的发展,中药材用途的不断拓宽,用量日益增加,多数中药材从野生走向家种,而且种植发展速度较快。事物的发展总是有两面性,家种药材虽然填补了野生药材市场的货源供应,但因为生产过剩,造成市场饱和,货源积压。从市场学理论讲,当某种商品供大于求,就会导致行情低落,市场疲软。
二、次产区药材,因低价销售,间接削弱中药材市场的正常交易量。
中药材在我国农村扩大种植,首先从有着传统种植习惯的地道药材老产区开始。习惯上称道地药材产区或主产区。家种药材经过20年的发展,除主产区外,还有次产区。所谓次产区,本区域从未种植过药材,或种有几种道地药材,又从别处引进别的药材品种种植。
中药材在次产区能够大面积发展种植,与一些中药材种苗公司的大力推广、宣传密不可分。种苗公司多采取和地方乡镇政府或农场、村委会合作方式。土地面积由地方乡镇政府、村委会或农场组织。品种选择和种苗供应,由种苗公司负责。种苗公司和合作单位签定所谓的保价回收合同。这些种苗公司并不是为了农民真正的脱贫致富,而是为赚种子钱。至于保价回收,如果采购时市场价格高出保护价,种苗公司还可以考虑收购;如果市场价低于保护价,种苗公司便拖延收购时间,或干脆不收,换牌再开业。据统计,目前,仅亳州药材种苗公司就有近30家。每年在全国各地发展种植的不少于15万亩。如果种苗公司不予收购,这里的药农只好自己组织货源到就近医药公司或制药厂去出售,价格往往低于市场价20%~30%,如此一来,这些用药单位就减少了这些药材的采购量。这也是有些药材品种按正常市场周期运行,迟迟不能走出低谷的原因,如芦巴子、草决明、红花、天花粉、白芷、白芍、板蓝根、半枝莲等。
三、中药材GAP基地建设,直接冲击着中药材市场。
我国加入WTO后,为规范中药材标准化种植,国家专门出台了《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》(GAP)。国内一些大医药集团率先投巨资建设自己的中药材种植基地。如天津天士力在陕西商洛建立了GAP丹参药源基地;北京同仁堂在亳州建立了白芍、桔梗种植基地;还有“四大怀药”生产基地;金银花生产基地等等。由于这些制药企业建立了自己的药源基地,从药材市场上采购的药材品种相应减少了。这也是某些药材品种大货走动迟缓,市场交易不如以前活跃的原因之一。
四、GMP、GSP认证,关、停并整改了一些制药企业和药品经营企业。
据报道,目前我国6000多家制药企业,通过认证的不足40%;一些中小药厂因不能通过认证,被迫停产或转产。国内上万家药品经营企业,因达不到《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》(GSP)的要求,将被关、停。这样一来,中药材的销售渠道相应地减少。
五、中药材市场规范化管理,使疲软的药材市场行情更加低落。
中药材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势在必行,但是短时间内则打乱了药材市场的传统经营方式。一些场外经营、无证经营以及非法经营,都将得到整治。一些劣质药材、违禁药材,以及中药饮片严禁上市经营。这对过去的散、乱、无序经营给予了严厉的打击,一时间部分药商不能适应、接受,有人干脆改行或暂停经营。由此市场内许多摊位空闲着,市场不再象以前那样红火。
六、中药材出口不如人愿。
我国加入WTO后,给中药材市场带来了生机,中药材市场前景空前广阔。但是我国中药材真正走出国门,道路仍然崎岖而艰辛。发达国家对于中药制剂中重金属和农药残留的高标准要求,往往成为阻碍中药出口的最大障碍。尤其我国加入WTO后,对中药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。一些制药、经营企业,又忙着达标、认证,这都间接、直接影响着中药材的出口。因此,目前我国多数中药出口品种都面临着困惑。
以上诸多因素都是导致当前中药材市场疲软的原因,随着中药材市场管理规范的完善以及药农、药商思想观念的转变,相信不久中药材市场就会重现昔日繁忙红火的场面。